2018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模拟卷:阅读理解<5>
> 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营造良好的交通秩序需要大家的自觉性
B.“只说空话,不干实事”会加剧交通堵塞
C.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在于提高人们的素质
D.增加交警的数量无助于缓解交通堵塞
古人种植的时候需要雨水,行船的时候需要有风,水和风能够按照季节准时而至,古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们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来保佑,以便得到准确、实在的“信”。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也需要这种信,而人之信需要由“诚”来保证,来实现。“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诚信的由来
B.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诚信
C.对“诚”与“信”的继承
D.一体两面的“诚”与“信”
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生产生活的共同或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或知识体系都凝聚在语言之中。而各个语言群体对自然界的认识分别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的深度,形成了认识结构的互补分布,共同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人类知识系统通过不同群体以语言的方式保存和建构
B.人类群体通过语言将经验和知识加以发扬和运用
C.语言促进了各个群体知识体系的分化
D.人类各群体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上各不相同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所要说明的主旨是( )。
A.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两个来源
B.人们通过亲自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真实可靠,而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D.我们既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
汉学又称朴学,指汉儒的考据训诂之学,极盛于清乾嘉时代;宋学指宋代(也包括元明)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炽张于有宋一代。前者重文辞考据,后者重心性义理,门户之限甚严,彼此消长。
在以上话语中作者论述的是( )。
A.汉学与宋学之分别
B.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之分别
C.文辞考据与心性义理之分别
D.汉儒与宋儒的门户之争
1.答案:
解析: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的首句援引了观点。第二句谈的是交通问题,运用反面论证,告诉我们要增强自己的自觉性,才能很好地解决交通问题,运用主体排除,含有自觉性的选项也只有A。而C项强调的是在于提高人们的素质,自觉性才是其中的一种。故选A。
2.答案:
解析: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是表面主旨题。>根据“古人”、“所以”、“后来”等词,文段在层层深入谈诚信的理解,因此材料的主旨句为最后一句:>“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材料强调的是“诚”与“信”的不可分割,所以不难看出答案为D。
>A选>项“由来”空泛,没谈到对文段理解,>B选项只对材料前半部分进行说明而忽略了“后来”之后的内容,C选项中的“继承”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解析:
材料前两句话提到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凝聚在语言之中,转折词“而”的后面是材料重点,提到人类的认识结构互补分布构成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同义替换答案为>A>。
4.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中三句话都有明显的关联词帮助理解意思,第一句“却”强调学校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渠道,第二句“但”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很重要,第三句“没有……也没有”说明只靠学校和书本学知识行不通。三句话反复强调的都是要在书本中学知识,也要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据此分析D项最符合。
A项常识错误,获得认知的来源只能是实践,书本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认知。B项太绝对,文章没有说实践经验可靠,书本不可靠。C项与文意没有关联。故正确答案选D项。
5.答案: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考察表面主旨。
题干分别讲了汉学与宋学的定义和特点,B项文段中没有论述,C、D项比较片面,仅说了汉学与宋学的某一方面。因此A项较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A。